中國的油氣管道管道正處于大跨越式發展時期,未來20—30年間,中國國內的油氣管道將從現在的9萬公里左右發展到40—50公里方可支撐我國的經濟運行,即便是這樣,其公里數也才相當于美國上世紀70年代的公里數。
眼前的五年里,全國就將建設8萬公里以上的油氣管道,這種大規模的管道建設將帶來一系列問題。
首先是國內行業資源整合及區域化管理問題。
我國的石油石化企業在國內形成了以地域為界的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海油三足鼎立的競爭局面,管道油氣運輸行業的競爭者有中國石油、中國石化、中海油以及地方政府和新崛起的民營企業如中華煤氣、中國燃氣、新奧燃氣等。僅在中國石油內部還有管道公司、西氣東輸、西北管道、西南管道公司、昆侖燃氣等局級單位在各自區域管轄范圍內經營油氣管道等。
油氣運輸有別于油氣勘探、開發和銷售,對全國的油氣管網應有一個宏觀的布局,有必要統一調配、統一協調,統一管理,避免重復建設,浪費人力及資源,在東北、西北、西南、華東、華南等油氣管道網絡的集中交匯處,應由一個統一的組織機構來管理,特別是管道的維搶修體系,應隨管道網絡的建設而做到資源共享。
其次是地方利益的博弈問題。
當前,影響國內陸上油氣管道建設及運營的較突出的問題已逐步顯現,主要是打孔盜油、違章占壓、賠償糾紛不斷,如在蘭鄭長成品油管道,僅蘭鄭段在投產期間就發現2000多個影響管道生產運行的問題,其中80%是管道通過地所形成的違章占壓,這將直接影響到管道的建設和運營。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價格問題。
管輸價格是油氣管道發展的瓶頸,若不對當前我國油氣運輸價格進行改革,這將制約我國油氣運輸業的發展。
目前國內新建管道都是按照“新線新價”的原則測算管輸費,國家對部分利用銀行貸款新建的管道按照項目經濟評價法或政府相關部門批準的管道建設可研報告測算管輸費,然后由政府相關部門依據測算結果,并根據成本加成法和凈回值法對管輸費進行調整、核定,最終形成既兼顧管線運營商利益又兼顧用戶承受能力的管輸費。
然而,當前我國試行的“新線新價、一線一價”政策已滿足不了實際需要,主要呈現的問題為:
一、對油氣管輸費沒有一個動態的管理與調控機制,不能隨管輸成本的變化調整,給管道企業運營帶來較大成本壓力。部分新建管道(澀寧蘭、蘭成渝管道)管輸價格下調也嚴重影響了企業的收入。
二、管輸費率結構單一,應將管輸費分為輸量費和輸能費,推廣從2006年在陜京管道系統實行的兩部制費率試點經驗。
三、未建立管輸成本的定價標準。目前我國執行的管道輸油價格雖體現了管徑和距離差別,基本仍參照鐵路運價制定管輸運價,對多介質、跨國管道等管輸費的測算、計費方式等沒有形成規范、統一的標準。
四、沒有一個完善的油氣管道運輸價格體系。以天然氣輸送為例分析我國天然氣出廠價加管輸費和城市配送氣服務便構成了終端用戶銷售價。由于各地的天然氣來源不同,消費水平各異,再加上各地區對天然氣的城市配送氣費用沒用統一的定價標準,因而各地的天然氣終端用戶價格并不相同,甚至差別很大。
2010年6月1日國家發改委將國產天然氣出廠價格每千立方米提高了230元,同時將大港、遼河和中原3個油氣田一、二檔出廠基準價格加權并軌,取消價格雙軌制。但這仍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
同時,我國天然氣的出廠價不僅與替代能源相比價格偏低,同時也低于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天然氣價格。2004年,國內天然氣平均售價只有美國天然氣井口價的40.7%,歐盟管道天然氣進口價的48.1%,日本液化天然氣進口到岸價的42.4%。現在與美國、歐洲、日本三大市場相比,我國天然氣的出廠均價僅為美國的42.4%、歐盟的29.7%、日本的29.9%。
數據顯示,2008年國內天然氣平均門站價格每立方米僅為1.38元,而進口氣到達國內門站的價格水平預計是這個價格的兩倍左右。
目前中亞進口天然氣的進口到岸價已經達到2.6元/立方米。當前,廣東天然氣銷售價格最高,其門站銷售價格也僅為2.74元/立方米,而全國其他地區,天然氣門站價格仍維持在1.8元/立方米-2.3元/立方米。
中國應當參照美國、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家的成熟經驗,建立起我國長距離油氣管道運輸價格體系。
發布者:信息中心 日期:2012年11月26日